网络: | mayocliniclabs.com |
---|---|
电子邮件: | mcl@mayo.edu |
电话: | 800-533-1710 |
国际: | + 1 855-379-3115 |
值仅在打印当天有效。 |
巨细胞病毒(CMV)病毒血症的检测与定量
监测巨细胞病毒疾病进展和抗病毒治疗反应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是器官移植受者常见的和主要的机会性感染原因,造成了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巨细胞病毒感染和疾病通常发生在停止抗病毒预防后器官移植后的第一年。这种感染通常表现为发烧、白细胞减少、肝炎、结肠炎或视网膜炎。巨细胞病毒感染在这一人群中的其他表现可能更为微妙,包括异体移植物损伤和丢失,对其他生物体感染的易感性增加,以及患者生存期降低(即间接影响)。CMV疾病的风险在器官移植前CMV血清阴性和接受来自CMV血清阳性供体的异体移植物(即CMV D+/R-错配)的器官接受者中最高。感染通过存在于移植器官供体中的潜伏巨细胞病毒传播,随后病毒重新激活,导致受体的原发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病也可能发生于受体内已经存在的病毒的再激活。器官移植的类型、抗排斥免疫抑制治疗的强度、老年和受者共病的存在等因素也与同种异体移植后巨细胞病毒病的风险增加相关。肺、心、小肠、胰腺和肾-胰腺移植受者比肾和肝移植受者更容易感染巨细胞病毒。
在目前可检测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各种临床实验室诊断方法中,核酸扩增试验(如PCR)是最敏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此外,外周血中CMV DNA水平的定量(即CMV病毒载量)通常用于确定何时启动先发制人的抗病毒治疗、诊断活动性CMV疾病和监测抗病毒治疗的反应。许多因素可以影响CMV病毒载量的结果,包括标本类型(全血和血浆)、巨细胞病毒的生物特性,定量测定的性能特点(如检测极限,量化的限制,线性,和再现性),免疫抑制程度,抗病毒治疗的强度。
一般来说,较高的CMV病毒载量与组织侵袭性疾病有关,而较低的水平与无症状感染有关。然而,在一些组织侵袭性疾病的病例中,外周血腔内的病毒载量可能很低或无法检测到。由于巨细胞病毒载量和疾病之间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叠,在预测巨细胞病毒疾病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载量的增加比给定时间点的单个病毒载量结果更重要。因此,在有CMV疾病风险的器官移植患者中,建议使用CMV定量PCR对器官移植受者进行连续监测(如,每周间隔一次)。由于抗病毒治疗和免疫抑制可能会使病毒载量的变化延迟几天,因此对病毒载量的监测不应超过每周一次。通常,CMV病毒载量变化大于0.5 log IU/mL被认为是病毒复制的生物学显著变化。CMV复制抑制的患者(即在治疗的第7、14和21天,病毒载量<35或<1.54 log IU/mL)比没有病毒抑制的患者的临床疾病缓解时间更短。与预处理水平相比,病毒载量的相对降低程度与CMV疾病的更快解决无关。
未被发现
定量范围为35 ~ 10,000,000 IU/mL (1.54 log ~ 7.00 log IU/mL), 95%或更高的检测限为35 IU/mL。
“未检测”的结果表明血浆中巨细胞病毒(CMV) DNA缺失(见下面的警告)。
“< 35iu /mL (<1.54 log IU/mL)”提示血浆中检测到CMV DNA,但不能准确定量低于此水平的CMV DNA。
定量值(以IU/mL和log IU/mL报告)表明血浆中CMV DNA水平(即病毒载量)。
“>10,000,000 IU/mL (>7.00 log IU/mL)”结果表明血浆中CMV DNA水平高于10,000,000 IU/mL (7.00 log IU/mL),本检测无法准确定量高于此水平的CMV DNA。
由于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不同,本试验产生的巨细胞病毒(CMV)病毒载量结果可能比之前的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 CMV检测(Roche Molecular Systems Inc)的结果更高(高达1.00 log IU/mL)。
巨细胞病毒DNA聚合酶高度保守区域内的变异(UL54)被cobas CMV覆盖的基因可能影响引物或探针的结合,导致病毒定量不足或检测不到病毒的存在。cobas CMV试验通过使用冗余CMV靶序列扩增引物来降低这种风险。
1.中国器官移植组织巨细胞病毒治疗的国际共识指南。移植2010;89 (7):779 - 795
2.Kraft CS, Armstrong WS, Caliendo AM:解释巨细胞病毒DNA定量检测:理解实验室的观点。临床传染病杂志2012;54(12):1793-1797
3.rrazonable RR, Asberg A, Rollag H,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标准校正的巨细胞病毒(CMV) DNA检测的病毒学抑制是预测移植受者CMV疾病解决的临床感染Dis 2013 6月56(11):1546-1553